【護理小知識】帶認知障礙長者外出的安全指南🧠🚶

【護理小知識】帶認知障礙長者外出的安全指南🧠🚶
認知障礙長者外出
稱謂*
姓氏*
名字*
聯絡電話*
電郵地址*
服務內容*
可聯絡時間*

認知障礙症(又稱腦退化症)長者的外出活動對維持身心健康至關重要,但同時也伴隨著走失風險。根據香港研究,約30%的認知障礙症患者曾在社區中走失,其中超過一半人超過一小時才被尋回。本文將提供全面的安全外出策略,幫助照顧者平衡長者的活動需求與安全考量。

一、認知障礙長者外出風險評估

在規劃外出活動前,照顧者應先評估長者的走失風險程度。以下徵兆顯示長者可能有較高的走失風險:

方向感減退:忘記如何前往熟悉的地方(如常去的茶樓、街市),或無法說出正確的住址

時間混淆:誤將半夜當作白天,堅持要外出「飲早茶」或「上班」

遊走行為:出現無目的徘徊、繞圈行走等異常移動模式

記憶缺損:外出途中忘記目的地,導致越走越遠

情緒不安:在陌生環境表現焦慮,可能試圖離開尋找「舊家」或已故親人

二、外出前的周全準備

1. 隨身物品檢查清單

身份識別:配戴刻有聯絡資訊的手鐲/手鏈,或在衣領內側縫製聯絡資料標籤

定位裝置:使用GPS追蹤手錶或「平安手機」,確保電量充足

八達通記錄:記下卡號,走失時可提供警方追蹤

近期照片:出門前用手機拍攝長者當日穿著,方便尋人時描述

醫療資訊:攜帶簡要病歷和常用藥物清單

2. 環境適應措施

選擇熟悉路線:優先前往長者常去且環境簡單的地點(如社區公園)

避開高峰時段:減少在人多擠迫的時段外出,降低長者焦慮感

預先溝通:用簡單語言告知長者將去哪裡、做什麼,例如:「我們去公園散步,然後回家喝茶」

三、外出時的實用技巧

1. 同行注意事項

保持身體接觸:行走時輕握長者手腕或讓其勾住照顧者手臂,比單純拖手更穩固

步調一致:配合長者步行速度,避免催促造成壓力

視線不離:在公共場所(如商場廁所)陪同進入,避免使用普通隔間而選擇傷健洗手間

2. 活動時間管理

控制時長:初次外出建議不超過1小時,隨適應程度逐步延長

安排休息:每30分鐘找座位休息,提供飲水

觀察疲勞訊號:如步伐變慢、頻繁詢問「何時回家」,應立即結束行程

四、緊急情況應對策略

1. 走失時的立即行動

保持冷靜:先深呼吸,避免慌亂影響判斷

啟動定位:檢查追蹤裝置最後記錄位置

報警求助:提供長者特徵、八達通號碼等資訊

社區協尋:通知大廈管理處及周邊商戶

2. 尋回後的處理

情緒安撫:避免責備,用溫和語氣說「找到你就好了」

生理需求:提供飲水與簡單食物,檢查有無受傷

環境調整:返回熟悉空間,減少刺激

事後檢討:分析走失原因,強化預防措施

五、預防走失的家居配合

1. 居家安全改造

門鎖升級:安裝需鑰匙雙向開啟的鎖,或將鎖具移至非傳統高度

視覺遮蔽:用簾幕遮蓋大門,減少外出衝動

警報系統:加裝門磁感應器,開門時觸發聲光提醒

2. 日常訓練與適應

規律作息:固定日間活動與夜晚睡眠時間,減少日夜顛倒

認知訓練:透過懷舊療法(老照片討論)強化現實感

逐步適應:從短距離外出開始,逐步建立安全感

雖然認知障礙症長者外出存在風險,但完全限制活動反而可能加速退化。透過周全準備、適當輔具和社區支持,多數長者仍能享受外出帶來的感官刺激和社交互動。 若您需要進一步的個別化建議,歡迎聯絡我們的專業護理團隊進行評估,一同為長者打造安全的外出體驗!

稱謂*
姓氏*
名字*
聯絡電話*
電郵地址*
服務內容*
可聯絡時間*